评论丨加快发展草牧业,迈进农业新时代_我国

本刊特约评论员

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,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,口粮消耗减少,肉蛋奶等消费增加。粮食安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口粮安全。然而,我国农业结构却未能及时调整,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到 40%。纵观全球,畜牧业逐渐取代种植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发展趋势。例如,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的畜牧业产值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 60%,而以色列、荷兰更是达到 85% 以上。可以说,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,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。

如今,我国发展畜牧业面临种种困境。40% 的农田已被用来生产饲料用粮,这不仅造成水土资源的巨大浪费,也导致了严重的农田面源污染;与此同时,草原超载过牧,导致生态破坏、退化严重。尽管国内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,但畜产品的供给仍然无法满足需求,每年仍需大量进口饲草料和肉奶产品。2017 年,我国进口牧草 186 万吨,大豆 9554 万吨(80% 被加工为豆粕以作为动物饲料),肉奶产品 541 万吨。我国畜牧业亟待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。

2011 年,中国科学院通过广泛研讨和深入调研,形成了《建立生态草业特区,探索草原牧区发展新模式》的咨询报告,首次提出“草牧业”发展理念。2015 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“加快发展草牧业”,吹响了迈上新征程的号角。

“草牧业”字面上是草业和畜牧业结合而简化的复合词,但实际在其内涵上有显著的拓展和深化。过去,由于种养脱节,农药化肥的无节制使用、畜禽粪污的非资源化等问题突出,导致环境污染严重。草牧业强调饲草料生产与畜禽养殖是互为依存、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,草业和畜牧业必须协同发展,实现种养加一体化,打造“饲草种植—草产品加工—畜牧高效养殖—乳肉产品深加工—粪污资源化利用”草畜产业协调发展的循环产业链,从而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饲草料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中的草畜矛盾、草畜“两张皮”的问题。

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,我国草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科技支撑薄弱。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,各级政府历来重视种植业。经过多年努力,我国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,种植业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。相比之下,我国草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,离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小。

以牧草为例,美国有 220 个苜蓿品种提供给用户,而我国大面积推广的苜蓿品种(含引进国外培育的品种)不足 20 种;紫花苜蓿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人工牧草,其用种量的 80% 以上来自进口。与此同时,受苜蓿收获贮藏技术的限制,我国 80% 以上的苜蓿产品质量为一级以下,而美国 70% 以上为一级苜蓿。此外,我国养殖的草畜转化率远低于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,如国内绵羊的草畜转化率为 0.5%—1.0%,而畜牧业发达国家是 4.0%—8.5%。

2018 年 5 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:“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、买不来、讨不来的。……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,把创新主动权、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”加快发展草牧业抓住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“牛鼻子”,是中国人自己提出的创新理念,国外没有现成模式照搬;我们要加强自主研发,掌握关键技术,为全国草牧业发展做好科技支撑。

在发展草牧业的进程中,要加强顶层设计,做好总体规划。根据水土资源本底,统筹规划其耕地和草地资源,合理配置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的面积,加强抗旱品种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,探索科学的草粮轮作制度,遵循“生态优先,以草定畜”的原则;通过种养结构的优化、耕作制度的完善和空间布局的合理调整,建立“种草—制草—养畜”的耦合产业链,实现生态、生产双赢。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打造一批由畜产品产业主导的特色乡镇。

与此同时,应大力加大生态草牧业示范区建设。我国幅员辽阔,农牧区条件各异,可以分别在北方草原牧区、南方草山草坡、农区和农牧交错带等地选择典型区域,建设生态草牧业试验示范区,开展草牧业技术集成示范,探索全国不同区域的草牧业发展路径;并在示范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进一步推动草牧业科技研发。

发展草牧业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。草牧业的发展将有力提升我国肉蛋奶的安全有效供给,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,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从“吃得饱”到“吃得好”的重大飞跃,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“美丽中国”“健康中国”提供强有力的保障。让我们拭目以待!

文章源自:

本刊特约评论员.加快发展草牧业,迈进农业新时代.中国科学院院刊,2021,36(6):641-642.